沈阳劳动模范纪念馆的展厅里有一座铜像,展现的是一位女工在机床前聚精会神工作的场景。纪念馆开馆那天,铜像的原型、83岁高龄的老劳模尉凤英特地站在铜像边看了又看,感慨地说:像我,太像了!
学徒工练成革新能手
1953年,出身于抚顺煤矿工人家庭的尉凤英,进入沈阳东北机器制造厂,当了六角车床学徒工。她每天早来晚走,兜里揣着一个小本子,养成了眼勤、手快、好问的习惯。在入厂3个月后,她便开始独立上岗了。有人说,尉凤英这个姑娘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走,总是抬腿就跑。尉凤英说:跑得越快,社会主义工业化离我们就越近。每月,她都给自己订一个翘脚计划,把要付出极大努力和不断革新才能达到的先进指标,作为自己的定额。
一次,尉凤英为了赶进度,操作时使劲吃刀,没想到用力过大,刀折了活儿也废了。老师傅看到后对她说:干活儿不能用蛮力,窍门儿满地跑,看你找不找。从此,尉凤英便迷上了技术革新。为了找窍门儿,她费尽心思,就连吃饭也在思考,经常是边吃边用筷子蘸着菜汤在桌子上画图。不久,尉凤英的一项革新成功了,提高效率80%,保证了产品质量。
这个敢想敢干的姑娘,逐渐成长为车间里的革新能手。
生完孩子一个月回到岗位
一次,冲床的工友完不成任务,同时一位工友在送料的时候轧断了一节手指,尉凤英便决心帮冲床的工友做一个自动送料器,既可以防止轧手的事故,又可以提高工作效率。下班后,尉凤英向附近商店要了一些破纸盒,回到宿舍,就用这些破纸盒做起冲床自动送料器模型来。
那天正赶上中秋节,母亲给尉凤英送来了香喷喷的猪蹄。在那个物资匮乏年代,正沉浸在攻关探索中的尉凤英看到猪蹄的**反应竟然是问道:猪蹄为什么能打弯?母亲又好气又好笑地说:因为骨头上有筋呗!筋?对,筋就是弹簧!她想到在自动送料器上加个弹簧,就能解决自动打弯送料的问题,赶紧放下筷子,拔腿就往车间跑。
不料,这次试验失败了。夜深人静,尉凤英仍在车间里试验,这已经是第十次试验了。第十一次试验,她在自动送料器上换上一个车链子,又加上两节弹簧,用脚一踩冲床的脚闸,机器立即发出了有节奏的响声,自动送料器终于试制成功了!冲床的女工们用着新工具,仅用21天就完成了全年的生产任务。
尝到了技术革新的甜头,尉凤英和工友们从此一发不可收拾,此后的五年,她的技术革新项目达到107项。尉凤英甚至在产假里提出六项技术革新,其中一项机械加工改自动化加工,提高8倍生产效率。她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技术革新中,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,生完孩子只休了30天就回到了工作岗位。
发挥余热传播劳模精神
尉凤英连续多年被评为沈阳市、辽宁省和全国劳动模范,先后13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,1965年被国务院命名为毛主席的好工人,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。
1993年,尉凤英从新阳机器制造厂退休,又加入到守护北运河的劳动队伍中,活跃在关心下一代的辅导活动中。
前不久,在市总工会举办的我与劳模面对面劳模故事汇活动中,83岁的尉凤英以《传承劳模精神,追求中国梦想》为题,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。我是一个平凡的老工人、老党员她的讲述深深感染了在场听众,引来听众们的热烈掌声。